就操视频在线观看-日本成人资源-狠狠乱-国产一级高清视频|www.sxlyhzp.com

當前位置:首頁 » 資訊 » 行業新聞
智慧物流能否“救”出快遞小哥?
發布時間:2021-08-26

周日清晨6點,當北京還處于困倦之中,劉師傅的配送工作已經開始。作為京東派件員的他,每天6點、15點前往站點取件,之后分別在9點、17點到達小區進行配送。行程規劃和派件數量都是通過AI進行計算,從而最大化提升效率。

AI提高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不確定性。劉師傅告訴記者,每天訂單情況沒辦法提前知曉規劃,只有打開“小哥工作臺”App后才能了解派送件數。即使預計第二天有事,快遞員也要看到當天訂單后,才能決定是否向站長報備、請求支援。

除了配送環節,AI、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正在驅動智慧物流覆蓋倉儲、分揀、運輸等領域,為人們生活增加了很多便利。2020年6月,國家發改委、交通運輸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實施意見的通知》,強調加快發展智慧物流。

然而站在新的發展階段,一邊是資金投入帶來的技術升級,另一邊則是算法削弱的主觀能動性。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籠罩下,物流行業如何發揮人的效用?

“割裂”

下午14點,劉師傅給記者看了當天的訂單任務量。“一般工作日每天要配送150單,周末配送180單,我上午才完成了不到一半。”劉師傅說。此時,“小哥工作臺”App顯示劉師傅還有3單將于15點超時。

據他透露,App會根據小區訂單密度,分配每名快遞員需要負責的2-3個小區。快遞員則要在上午9-15點、下午17-20點兩個時間段分別完成兩次配送任務。入職京東物流三年間,劉師傅覺得“雖然‘累到頭禿’,但通常可以完成任務。”

直到疫情以來,App派給劉師傅的訂單數正在增加。“每天早上 6點忙到晚上8點,甚至沒有吃午飯的時間。”劉師傅表示,系統會不定時優化運送路線,但每人負責的小區是固定的,沒辦法提前知道訂單情況,有種跟著系統走的“不確定性”。

更“不確定”的是,派送途中經常遇到突發狀況,例如有客戶臨時下單需要當日達,或者訂單已經送到門口客戶取消。此外,雨雪天氣一直是都快遞員的“噩夢”。據劉師傅介紹,特殊天氣時,快遞員通常會和客戶溝通,詢問能否修改送貨時間。但有些客戶不允許延遲,自己只能依照系統規定時間進行派送。

劉師傅的困境并非個例。一直以來,物流尤其是快遞行業,會存在一種技術與應用“割裂”的感覺。一方面,各公司相繼推出黑科技產品,例如無人車、機器人;另一方面,這些產品卻無法在實踐中廣泛落地,奔波在大街小巷的還是快遞小哥們。

對于這一現象,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副院長聶秀東認為,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更多表現在倉儲供應、系統決策等環節,快遞員的感知并不強烈。而在關聯性較強的配送環節,系統越智能,路線規劃和訂單分配越高效,反而造成快遞員更累。

機會

追求效率并沒有錯。在無人快遞場景中,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已經逐步成熟。例如,快遞“最后一公里”通常是物流配送耗時較長、較易出現問題的環節,交由無人車、機器人配送則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和準確性。

特別是新冠疫情等特殊時期,很多居民希望盡量避免接觸快遞。在此環境下,多家企業通過智能快遞的方式為社區、醫院、商業區等配送餐食、醫療用品等,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當時的無接觸配送需求。

然而到了有人參與的快遞場景,效率卻不能成為單一目標。聶秀東認為,借助AI等技術力量,物流企業需要做的是提升整個生態的系統效率,實現全產業鏈降本增效,而非某一環節的單點效率。畢竟,技術和資本的最終目的是圍繞人來服務。

實際上,劉師傅提到的“不確定性”,本可以通過AI預測有效規避。理論上,AI能夠根據訂單數量、天氣情況等變量預測未來趨勢,提前確定需要準備的商品數量、車輛數量以及快遞員分配,實現運輸和供應鏈團隊的無縫運行。

但現實是,AI預測在面臨突發狀況時仍然“力不從心”,只能實現部分預測,無法應對滿足即時訂單需求。京東物流相關負責人坦言,智慧物流在訂單預測方面目前已經有較高的準確率,可是訂單需求的快速變化對智慧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典型的就是即時下單或者臨時取消。

對于現階段的技術壁壘,上述負責人認為“人機配合是未來方向之一。”他舉例道,京東在試點為快遞小哥配備了機器人,如果客戶時間不便,可配合其時間和地點需求,由機器人把快遞送到樓下或指定區域,相當于移動快遞柜作用。此外在運輸環節,算法可以幫助后臺了解每份快遞的具體形態,進行匹配組合,減少裝車時間。

未來

派送環節只是智慧物流的末端。搬運機器人、機器臂、自動分揀系統、無人派送車……各類智能硬件正在逐步實現互聯互通、協同作業。同時,AI、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也應用于物流的供應鏈規劃、智慧決策、物流云等軟件層面。

無人倉儲是智慧物流較為成熟的應用環境。傳統人工搬運不僅效率低下,而且錯誤率較高。而 AGV小車(自動導引車)可以自行選擇產品類型,自動運算最優路線找到產品位置,實現掃碼識別、稱重、分揀等流程一體化。

根據京東物流8月23日發布的財報,截至6月30日,京東物流在28個城市運營了38個亞洲一號大型智能倉庫,其中6個于2021年上半年在南寧、海口等6個城市開始運營。

智慧物流快速發展的同時,痛點依然存在。目前,物流行業仍處于勞動密集型階段,人力成本會隨著規模擴大不斷增加,人員管理成本較高。例如今年上半年,京東物流共有一線員工約26萬名,為參與倉儲、分揀、打包、運輸、配送及客服等運營員工支付的薪酬福利開支為172億元。

除了成本因素,聶秀東認為,物流產業鏈上下游目前還是分散狀態,并沒有像成熟行業那樣形成產業集群,例如無人配送環節的上游涉及硬件提供商,中游包括方案運營商和生產商,下游才是京東、菜鳥等電商和快遞。智慧物流希望提升系統性效率,需要全產業鏈各個環節的數字化和智能化。

“未來,京東、菜鳥這些產業鏈頭部企業,應當起到組織和帶頭作用,打破過去依靠人力決策的生產工作流程,結合AI重新構建物流應用場景。” 聶秀東表示。

在現階段,智慧物流發展勢頭良好,但距離真正成熟還有一段較長的路程。“挺期待(公司)將來配給我機器人,不知道送不完的訂單能不能都扔給它。”劉師傅說完,起身準備前往站點,繼續派送今天剩下的一半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