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遇與挑戰并存
生鮮作為社區團購最主要的產品,受到疫情的影響也是最大的。社區團購扎根于社區,將連接顧客和商家的主要場景打散、分化,使得每一位顧客的購買距離縮短,在人人居家的幾個月里凸顯了其顯著優勢,也讓小商家們憑借客戶粘性和流量獲得了更多的市場機會。
亞冷控股總裁、創始人劉曦澤認為,在全球疫情的背景下,冷鏈市場需求激增,社區團購迎來了新一輪的爆發式發展。社區團購平臺以生鮮、無接觸配送為主的模式再一次獲得政府、百姓的認可,成為保障特殊時期生鮮供應的重要力量,其中冷鏈食品通過社區團購渠道獲得高速、迸發式增長。
社區團購是生鮮冷鏈的一個縮影,但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我國的生鮮冷鏈領域相較于西方發達國家,腐損率較高。并且,冷鏈銜接不連貫,裝卸貨環節斷鏈,管控水平低,供需不匹配,資源難共享,成為行業的痛點所在。因此,保證新鮮度和品質,讓消費者擁有愉悅的體驗,是目前的核心競爭力。對此,應建立可溯源、可管理、可協同冷鏈體系,明確供應鏈條中各個環節的責任,加強上下游的協同,及時取消冗繁多余的步驟,不斷優化流程,積極引入信息化系統;建立冷鏈流通監管平臺,加強管理和監督,打造流通環節數據池,才能推動行業健康穩定發展。
劉曦澤說,2021年的發展趨勢,對推進后疫情時代生鮮冷鏈產業的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雖然目前冷鏈供應鏈體系建設還未十分健全,但隨著國內消費者對進口食品需求量的不斷增長,也促進了冷鏈運輸的發展,冷鏈逐漸成為熱門話題,國家的供給側改革、消費理念也隨之提升,市場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多重因素制約發展
在劉曦澤看來,目前中國冷鏈行業面臨的主要問題,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和硬件設施相對落后,冷鏈硬件設施缺乏且分布不均;二是設備的功能也較為滯后和老舊,大部分的儲存設備功能不全,無法精準控制溫度;三是法律體系不健全,冷鏈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主體均無保障,因此,冷鏈物流的全程化得不到認可也沒有統一的標準可循,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冷鏈物流的發展。
制約我國的冷鏈物流發展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行業集中度過低,運營成本普遍過高。我國冷鏈物流產業發展起步較晚,相比于發達國家來說,整體水平還處于發展階段,地區之間的冷鏈發展也相對不平衡,冷鏈物流的市場和設施也是相當分散。發展初期,我們很多冷鏈物流企業普遍重視冷鏈的單一功能,僅重視發展冷鏈物流環節的倉儲、運輸等某一個單一環節,沒有把冷鏈物流放在統一的供應鏈中來統籌規劃。這就造成了冷鏈物流上下游企業之間缺乏統一的規劃。這種零散的冷鏈物流模式,讓冷鏈倉儲和運輸效率低下,而且造成運營成本居高不下。
技術普遍落后,標準化水平參差不一 。當前我國冷鏈物流發展取得的成績,得益于國家政策和市場的雙重作用,特別是近幾年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這帶來了另一個問題,發展初期門檻過低,過度發展,導致基礎設施技術普遍落后,沒有形成統一標準。加上原有設施陳舊,并且發展和分布不平衡,重視肉類冷庫,輕視果蔬冷庫建設;重視城市經營式冷庫,輕視產地加工冷庫建設;重視大型冷庫建設,輕視批發、零售型冷庫建設。受當時條件的限制,冷庫工程設計標準低,工藝流程不盡合理化,施工水平及建材、設備質量均存在很多問題、自動化程度低,已不適應當前市場對倉儲和配送業務的需要。
初步建成的全國冷鏈物流體系尚未發揮其作用。近幾年,政府加大了投資和引導,資本市場也在助推市場體系建設。但是由于我國冷鏈物流發展整體起步較晚,我國東西、南部市場經濟活躍性差距甚大。目前冷鏈物流企業普遍規模不大,且分布零散,覆蓋全國性的企業寥寥無幾,能夠對接國際市場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因此,初步建成的全國冷鏈物流體系還未能完全發揮其作用。
科技賦能實現創新
冷鏈物流之所以能攀上風口,也代表了用戶需求的激增,在未來,冷鏈物流行業將會向著垂直化與細分化發展,從倉儲到運輸再到第三方物流以及其他環節都在促使行業不斷趨于成熟。劉曦澤認為,未來冷鏈新的增長點會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下沉市場逐漸進入人們的視線,成為各大電商爭搶的目標。2020年由于疫情影響,社區團購發展速度加快,獲客成本低、訂單起量快,也與下沉市場用戶的消費特點吻合;
二是定制服務,生鮮食品的質量與冷鏈物流水平息息相關,因此為冷鏈運輸或冷庫進行專業定制,是助力冷鏈業降本增效,為更多冷鏈用戶帶來更高運營價值的方式;
三是生鮮電商的發展,疫情強制改變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而為生鮮電商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大量新用戶開始使用生鮮電商,線下用戶向線上轉移,生鮮電商行業需求已遠遠超過了供應,生鮮電商的市場空間非常大,也將成為電商的一個重要增長點。
除此之外,科技是推動物流行業發展的根本驅動力。一方面,可以通過人工智能提高冷鏈物流的高效運作,發展移動聯合冷鏈的倉庫、智能倉庫、智能分揀等,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基礎設施的建設,把每個物流環節的信息數字化實現線上連接,推動冷鏈物流過程的透明化。
另一方面,對不同的產品都要有不同的儲藏時間控制技術,采用高性能反射性材料,保持隔熱層的氣密性、吸附性,降低對輻射熱的吸收,形成低溫隔熱層。通過智能科技賦能冷鏈每一環節,才能實現提質增效降本。
比如,在技術方面,無論深凍還是淺凍,目前國內的技術都可以實現,但冷鏈物流運營成本高的問題依然存在,而成本的一部分來源于末端配送的包裝材料上。目前生鮮食品主流的包裝材料主要有泡沫箱、EPP、EPS、PU等,但是回流系統和機制是缺失的。很多電商平臺都用污染性較強、價格偏低的泡沫箱來保護生鮮產品。在智慧物流和數字化日益成熟的當下,科技手段已經滲透到了各方各面,對溫度的實時追蹤和監控已經不再成為阻礙,末端材料上的創新也是保證冷鏈“最后一公里”不斷鏈的關鍵。
近幾年,國家相關部委針對整個冷鏈物流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持、補貼政策,各地方政府也出臺了相關的配套政策,可以說涉及冷鏈產業的方方面面。但相對來說,在冷庫設施建設準入、冷鏈設施設備投資補助、智慧冷鏈技術研發、產地農產品冷鏈加工(含倉儲)等環節還需要得到政府部門與政策上的更多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