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豐收有時也會帶來煩惱:有的農產品因季節性集中上市,造成一時銷售不暢或階段性價格下行,不少農民紛紛呼喚“田頭冰箱”——冷庫。
近年來,我省將加強冷鏈物流建設作為農產品發展的重點方向。2020年4月,山東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工作,3個月后,《山東省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實施方案》出臺,隨之,農村冷鏈物流建設在全省鋪開,讓農產品“出村進城”有了基礎。
然而冷鏈建設非一日之功。到目前,冷鏈物流仍是一些地方農產品流通的短板,存在現有產地冷鏈建造標準低、功能單一,新建受制于投資來源、土地約束等問題。
農產品存入冷庫,能延長銷售期,實現錯峰銷售,提高附加值。越來越多的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紛紛搶抓良機,乘勢而上建冷庫。但冷庫不是人人都能建得起的,因為建設冷庫需要較多資金,還要考慮用地、用電等因素。小農戶承受風險能力偏弱,很難獲得銀行貸款,自然難以享受到冷鏈帶來的紅利。
面對這一難題,基層也不是無計可施。如有的鄉鎮設立平臺公司,將有建設冷庫意愿的村集體經濟組織組織起來,統一建設冷庫,統一管理,農戶可租賃使用,不但解決了農產品貯存問題,還實現了風險可控。
冷庫建設運營還涉及到土地要素。建設用地緊張是現實問題,需要政府積極協調,堅持“一盤棋”思想,盤活農村閑置建設用地,根據需求建冷庫。
冷庫建起來并不等于萬事大吉。冷庫建設只是冷鏈物流建設的起手式,農產品要“保鮮保質”,需要處理好農產品預冷、分級、包裝、標準化的過程,進而解決農產品采后入庫、保鮮、加工和流通的問題,這都需要在技術上發力。
但現狀是基層冷鏈人才短缺。冷鏈運營對技術的專業性要求很高,要補上這一人才缺口,當前較為有效的嘗試是加強產業和教育融合,培養冷鏈物流人才。比如,依托有關高校院所、龍頭企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同時,發揮政府引導作用,搭建冷鏈物流繼續教育平臺,提升傳統人才的適應能力,挖掘存量人才潛能。
建冷庫不是目的,為農戶創造效益才是根本。在冷鏈的利益分配格局中,相較經銷商、批發市場等相關利益主體,農戶身處弱勢,但是卻要承擔起保證產品質量、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產品結構的責任,增加了技術、資本和勞動的投入。為保障農戶的利益,各地應探索建設產地冷藏保鮮服務網絡,讓農民分享到更多更便宜的冷鏈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