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盒馬西安物流倉儲中心工作人員對冷鏈食品存放區進行每日例行消殺。)
10月28日上午,馬文超忙得不可開交。他在咸陽市世紀大道附近經營著一家活魚海鮮水產店,鮮活和冷凍的魚、蝦、螃蟹種類繁多,有著不少回頭客。
“1斤7兩,51元,你給50元得了。”戴著口罩的馬文超麻利地給挑選速凍帶魚的顧客稱重、算賬,順便抹去了零頭。“老規矩,先掃出行碼,再付錢拿魚。”忙歸忙,馬文超對疫情防控一點都不含糊。
看到記者仔細地看著水產的品類,馬文超在一旁熱情介紹:“全是國內水產?,F在常態化疫情防控,進口水產買的人少,好幾個月都不銷售了。”
馬文超說的是實情。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部分進口冷鏈食品的外包裝核酸檢測結果為陽性,這讓很多人對進口冷鏈食品敬而遠之。“買的人少,利潤不行,一旦出問題,還必須停業消殺。繼續經營進口冷凍水產,得不償失么!”他笑著解釋。
進口冷鏈食品真的不安全嗎?為了滿足群眾需求、豐富群眾的菜籃子,陜西在冷鏈食品的運輸、儲存、銷售各個環節又是怎么保障的呢?為了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記者近日進行了實地采訪。
“我們在冷鏈食品裝車前,一定要先看到核酸檢測結果為陰性的報告才行。”付兵是西安老呂物流有限公司的一名冷鏈車司機,主要負責冷凍牛羊肉運輸。他告訴記者,看核酸檢測報告,既是貨主和物流公司的要求,也是對自身安全負責。“不管再忙,我們拉貨時都會做好個人防護。”他說。
冷鏈食品拉到西安,除極少數直接進入市場,其余的都會選擇大型冷庫儲存。西安和生國際商品交易中心有兩層共3.6萬平方米的冷庫,是西安北郊很多冷鏈食品經營者進貨的不二選擇。冷鏈物流中心經理高峰告訴記者:“我們堅決做到冷鏈食品入庫必檢、庫存必檢、出庫必檢的‘三必檢’,每次核酸檢測必須包括送檢產品的6個包裝面,一個面都不能少。”
再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也需要具體的人來執行。陜西各個冷庫非常注重對工作人員的提醒和培訓。高峰表示:“每次例會,我們都會隨機讓員工上來說明做好冷鏈食品疫情防控的關鍵環節有哪些,個人負責的環節具體該怎么操作,還會讓員工實地演示,確保每個環節的疫情防控工作都能做好做到位,讓冷鏈食品進冷庫安全、出冷庫放心。”
家住西安市碑林區新興新慶坊小區的程麗,10月20日在盒馬鮮生新興廣場店購買了兩盒生凍黑虎蝦和一袋南美白蝦仁。她表示,自己平時一直關注疫情防控的相關新聞報道,對去年年底上線的陜西省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的功能和要求比較了解,也對有“陜冷鏈”二維碼標識的進口冷鏈食品很放心。
記者了解到,相比去年的進口冷鏈食品銷售遇冷,今年盒馬鮮生在西安的進口冷鏈食品銷量穩中有升,近期銷量的增長幅度在20%以上。這與臨近“雙11”一些優惠活動的推出有關,也反映出了群眾對陜西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肯定。
“部分顧客對進口冷鏈食品有特殊需求,我們既要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也要兼顧這些顧客的需求,所以,盒馬鮮生一直嚴格落實陜西省冷鏈食品追溯管理系統的相關要求,堅決做到‘三個不得’,即未注冊‘陜冷鏈’不得生產經營進口冷鏈食品,不得采購、銷售、使用‘陜冷鏈’系統內無追溯數據的進口冷鏈食品,不得采購銷售無檢驗檢疫合格證明、無核酸檢測報告、無消毒證明、無產品完整追溯信息的進口冷鏈食品,嚴格對冷鏈食品‘三必檢’,同時對密切接觸冷鏈食品的工作人員2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對所有人員7天進行一次核酸檢測,做到庫房、器具每天至少消殺2次的‘兩必消’,確保銷售的進口冷鏈食品安全。”盒馬鮮生新興廣場店店長羅俊雄說。
不只是西安,全省各地都在不斷加強對進口冷鏈食品的監管。銅川市市場監管部門積極督促市場一線監管人員、進口冷鏈食品從業人員開展每周全員核酸檢測,督促進口冷鏈食品各類市場經營主體開展市場環境、經營場所、車輛等監測和消毒,對入場消費者嚴格落實戴口罩、掃健康碼和出行碼、測體溫等防控措施。目前,銅川市各區縣均建有進口冷鏈食品監管專倉,建立專項管理制度,積極落實統一采購報備、統一入倉查驗、統一核酸檢測、統一貨物消毒、統一出庫審批的“五統一”要求,實現了“陜冷鏈”系統的全鏈條追溯。
“我們的目的只有一個,堅決守住冷鏈食品安全,為常態化疫情防控出力,為滿足群眾需求服務。”高峰說。這也是冷鏈食品生產、運輸、經營、監管領域從業人員的共同心聲。